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免费云存储服务何去何从?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5-01-28 09:58:55   浏览:13806次  

导读: 编者注:本文作者 Andres Rodriguez 是 Nasuni 的 CEO。Nasuni 主要向企业用户提供云计算存储服务,与 Box 和 Dropbox 的运作方做有着根本的区别。近日 Box 的上市引发了作者的思考,Andres 就云存储的未来发表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人人都知道,对于企业而言...

人人都知道,对于企业而言,免费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尤其是对于那些 15 年前从网络泡沫*(dot-com bubble)中存活下来的公司来说,更是如此。但是在如今的云存储行业,这一定律似乎并不存在。数以百万的资金投入云存储市场,分化出不同的云存储产品,结果只有一小部分的用户愿意为此付费。

科技公司给用户提供免费的产品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那些可以让免费用户升级到付费用户就没那么简单了,或者还可以像谷歌一样,通过向用户定向投放广告赚钱,但是目前还没有哪家云存储公司取得过成功。

风险投资家们已经向云存储公司 Box 注入 4 亿美元的资金,目前其市场估值在 12 亿美元。虽然 Box 只有十分之一的用户为付费用户,但是其 IPO 的表现仍然超出市场的预期。与 Box 同为云存储行业佼佼者的 Dropbox 则不同,Dropbox 还没有公开上市,因此其资产都是私人资产。目前 Dropbox 已经获得大约 11 亿美元的融资,但是其市场估值高达 100 亿美元。同样,Dropbox 绝大多数的用户也都是免费用户。

将用户转换为客户

Box 的注册用户可以获得 10GB 的免费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和其他 Box 用户共享和同步文件。同样,Dropbox 也有一定的免费空间,为 2GB,通过一定的邀请机制最大可以扩充到 16GB。其实 GB 已经是是个很大的单位了,1GB 的容量可以存储超过 1.5 万份文件和超过 300 张照片。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免费产品的功能应该是不能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的,这样用户才有升级购买付费版本的动力。但是像 Box 和 Dropbox 这类网盘的基本账户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的基本需求,所以 Box 只有十分之一的用户为付费用户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Box 在网盘的投入已经超过了从付费用户身上赚到的钱。从 2014 年 1 月到 10 月,Box 营收达到 1.538 亿美元,但是同期仅在市场方面就投入了 1.523 亿美元,若加上其他的费用,Box 的亏损更大,事实上,在这九个月里,Box 亏损了 1.29 亿美元。如果 Box 不得不把从收费用户身上赚来的钱花在赢取新用户的身上,那么其产品免费的意义又在哪呢?也许,庞大的用户基数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吧。毕竟,给用户免费使用产品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并将其转化为付费用户,道理很简单,所以 Box 上市是不得已的决定,只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去抵消 Box 的巨额亏损。

由于 Dropbox 还没有上市,因此其财务数据并没有公开。但是依据其与 Box 相似的经营模式以及融资的数额,我们不难猜测,Dropbox 与 Box 的处境没有很大的差别。Dropbox 融资的唯一理由是企业确实需要这些资金,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参见 Box。

为什么不能说不?

从市场的角度上来说,「免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向付费用户的过度。但是,Box 和 Dropbox 都要花大量的资金在免费用户上,它们没有办法去剔除这些免费的用户,而且随着这些用户对存储容量需求的增加,企业投入的钱也会不断攀升,随着而来的就是更多的免费用户加入,这又导致企业预算增加,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去年,为了吸引更多的付费用户,Dropbox 将每 GB 的费用降低了 90%,这是很清晰的暗示,也是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随着市场的发展,网盘服务的价格会无限接近于零。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这些免费云存储服务怎么存活下去?从长远角度来看,唯一存活下去的方式就是被某家软件巨头收购,然后将云存储和同步功能整合进自己的主力产品。如果仍然要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运作下去,那么首先要摒弃之前免费增值的方式,然后开发一系列其它强有力的产品。

但是并不意味这云同步和存储没有任何意义。我每天都会使用 Dropbox, 它确实很好用!但是目前这种方式会随着时间的发展会迅速整合为其它产品的一个功能。如果这些厂商可以将云存储产品发展为一个融合通信、协作等全方面功能的产品,那么存活下去就不成问题了。目前 Box 已经朝这个方向发展了,Dropbox 也需要跟上。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Box 和 Dropbox 都需要一群愿意为其产品付费的客户,而非用户。如果仅仅拥有大量的免费用户很容易重蹈 15 年前网络泡沫的覆辙。这个教训是惨重的!

注:网络泡沫(dot-com bubble):1995 年至 2001 年间发生的互联网相关的投机泡沫事件,在多个股票市场上,科技股不断走高,最终都归为泡沫,很多互联网公司纷纷倒闭,从此一蹶不振。

文章来源:Gigaom 本文由TECH2IPO/创见编译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