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应用的变迁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4-11-03 12:35:11   浏览:8917次  

导读:伴随云计算的高速发展,将企业的应用部署在云端数据中心的方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以摩托罗拉系统为例,除了电子邮件系统采用微软云端的 outlook365,销售管理平台采用salesforce.com之外,公司内部的知识库系统(insite.motorolasolutions.com)、财...

伴随云计算的高速发展,将企业的应用部署在云端数据中心的方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以摩托罗拉系统为例,除了电子邮件系统采用微软云端的 outlook365,销售管理平台采用salesforce.com之外,公司内部的知识库系统(insite.motorolasolutions.com)、财务平台、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全部采用WEB应用模式并部署在云数据中心上。

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应用的变迁

基于实际使用经验,摩托罗拉系统认为:通过将企业应用部署在云端的方式,企业IT系统稳定性和网络安全性大幅度加强,系统弹性大幅度上升,系统建设速度更快且无需大规模的管理维护团队。更重要的是,采用云方案后,企业的采购成本(CAPEX),运行成本(OPEX),总拥有成本(TCO)均会明显降低,且整个系统从技术角度讲几乎得到了全方位的增强。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把云计算作为其应用的首选平台。

而随着云平台应用的扩展、企业的办公网络将越来越轻量化,互联网将成为各个企业的骨干网。企业仅需考虑如何将各个办公地点以合适的方式接入互联网,而无需考虑建设复杂的企业intranet(企业内部网)。一切复杂IT建设如路由规划等均由运营商负责,由此带来的企业办公网络的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巨幅下降也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伴随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端处理能力的提升和移动端办公应用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倾向于选择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来完成日常的电子邮件和工作流的处理。移动办公日益成为企业提高效率、便捷员工日常工作处理的首选方案。并且,由于移动办公的引入,多种办公终端同时运行,因此企业内部网络的接入方式将会以WiFi为主,辅以其他必要的以太网连接方式,方可满足员工的实际使用需求。

云计算与移动互联时代的轻企业IT基础架构

由云计算与移动互联这两个关键变化引发的企业IT基础架构变迁正在发生。一方面,无论是总部还是分支机构的企业内部的IT基础架构将不在有明显区别:企业仅需连接上互联网,设置网络安全和互联网内容加速,并在办公地点部署简单的以太网连接和全覆盖的无线网络即可。对于有私有云部分存在的公司,其网络仅需在其办公网络的两个接入点进行安全控制:一个是互联网侧防入侵,一个是WiFi侧的准入控制,做好这两点安全控制对于采用私有云架构的企业而言非常重要。简言之,企业的IT基础架构将由复杂转向简单,轻IT基础架构将成为主流。

另一方面,伴随全球化分支机构的大量增加,企业需要IT维护的工作将越来越复杂。因此全球化统一管理,集中管理和简化本地维护成为企业基础架构的关键点。一套强大的单点管理系统将成为IT基础的部署重点。由此,需要企业建设一个可以高度集中管理,中央排错,远程简单配合即可完成故障修复的系统,进而对本地 IT要求仅为Helpdesk级别即可。由于所有数据均在云端,企业内部网络内除员工PC外没有失密风险,完全可以将企业IT基础架构的维护通过外包方式实施。

通过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改变,企业IT基础架构终将走向轻架构。而成功建设轻架构网络的关键点在于成本的控制和全网管理能力的提升。毋庸置疑,企业的网络所承担的压力会大幅度的降低,管理要求会不断提升。这是云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轻企业IT基础架构的基本要求。

当前物流与供应链轻IT基础架构的需求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与之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行业也迎来了爆炸式发展机遇。由于物流与供应链企业的日常运营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因此企业在选择IT基础架构时也会有诸多考量。

在当前物流与供应链应用中,货物的SKU实时跟踪成为重中之重。相应的条码和RFID技术已经被大规模采用,GPS技术也被广泛用于长途汽车运输过程。此时,企业的主要数据处理与采集被分配在两端:一个是云端的业务服务器侧,一个是配送全流程的条码扫描设备。在数据传输方面,基本上是室内采用WiFi,室外采用2G/3G/LTE技术作为标准数据传送通道。室外技术更加类似于移动互联网应用,但是室内或室外堆场,终端数量大,稳定性要求高,因此WiFi的高密度终端支持和设备稳定性被置于首要位置。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相关热词: 云计算 移动互联网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